当前位置:首页 > 粮食发展 > 正文
中国粮价成功抵御国际市场波动
发布时间 : 2010-10-11 16:43
来源 : 农博网--中国经济网
浏览次数 : 26600 【字体:
背景颜色:
分享到:

  10月1日,美国芝加哥农产品期价全线暴跌,玉米市场创下今年4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,小麦市场当周5个交易日持续下行,大豆市场创下8月份以来最大单周下跌。

 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6月份以来的国际粮价暴涨可能已告一段落,进入调整,世界再次度过了一轮粮价上涨的威胁。

  过去4个月,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,主粮供应充足,价格平稳。继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期间成功实现“世界粮荒、中国不慌”之后,中国再次续写了奇迹。

  今年6月-10月,中国零售市场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保持稳中略涨态势。新华社农产品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显示,10月2日,中国零售市场籼米、粳米、特一粉、标一粉每斤价格分别为2.07元、2.42元、2.03元、1.73元,比6月2日分别上涨0.06元、0.12元、0.10元、0.02元,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10%-20%。

  这一期间,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剧烈。由于俄罗斯8月5日宣布停止小麦出口,芝加哥期货交易所9月交割软红冬小麦涨停,触及23个月来最高位,比6月份上涨80%。次日,欧洲小麦价格也上涨12%。受此拉动,国际玉米、大米等粮食品种价格随后均迎来一轮涨势。

  受严重高温干旱天气影响,今年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俄罗斯、加拿大等小麦产出大国农作物大幅减产。中国也相继经受了北方低温、西南旱情、南北方洪灾,全国夏粮七年来首次减产,早稻产量有所下降。加上宏观经济通胀预期强烈,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。

  粮食专家普遍认为,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平稳度过了,今年中国粮市仍可保持平稳。只要国内外不发生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,在可预见的未来,中国粮食市场供应将有可靠保障,粮价将继续在国家调控下稳中有升。

  “用不足世界10%的耕地,养活占世界22%的人口,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,也体现了中国的负责任。”农业专家、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尹小健说,从接连两次从容应对国际粮价波动看,中国已较好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。

  “中国粮食将近40%的库存消费比,远远高于国际公认17%―18%的警戒线。”南方粮食交易市场总裁助理熊学华说,这是今年中国粮食市场稳定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
  2004年起,中国相继取消了除烟叶外农业特产税、农业税等“四税”及各种附加,每年全国农民减负约1250亿元,人均140元;逐步推行直补、良种等补贴政策,力度逐年加大。2009年,中央财政安排四项补贴1230.8亿元,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棉花良种补贴实现全覆盖。

  2005年,中国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,当年对全国500多个县实行财政奖励,2009年奖励产粮大县1000多个,资金达到175亿元。中央财政还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,减少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资金,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,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粮食产业。

  通过努力,中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。2009年,中国粮食播面16.35亿亩,比2003年增

未经授权,严禁转载!
分享到:
相关文章
版权所有(c) 罗定市粮食储备管理中心 ,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、镜象 网站地图
主办单位: 罗定市粮食储备管理中心  承办单位: 罗定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
罗定市粮食储备管理中心 制作和维护   
ICP备案: 粤ICP备09004295号    网站标识码:4453810038    公安备案: 粤公网安备 44538102000008号